魏晋风流是文化史上专有名词,也称作“魏晋风度”。是魏晋时期,人们对当时风流人物的品评,从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,进而发展到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品评。
01
独特的政治,文化现象
魏晋名士不同于流俗,有独特的言谈举止。他们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。以“竹林七贤”和“兰亭名士”为代表,以“狂放不羁,率真洒脱”而著称。
02
驴鸣悼亡
曹魏名士王桀喜欢听驴叫,在他死后的葬礼上,当时的魏世子曹丕就对前来吊唁的一干大臣和王桀的生前好友们说:王桀喜欢驴鸣,我们一起来学驴叫,为他送行吧。
众客一起驴叫,以此来悼念王桀。
03
酒鬼阮籍
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,志在用世。后来对魏晋禅代感到失望,就采用蔑弃礼法名教的激愤态度,转到隐世旨趣的道教上来。
司马氏欲篡魏,多次探寻阮籍的看法,他总是发言玄远,莫名其妙,以此来应付。
司马昭想与阮籍联姻,他竟然大醉六十天,致使此事无法进行。
司马昭欲晋爵晋公,阮籍受命执笔,依旧大醉,使者来催,就酒醉拟稿,不知所云。
04
东床快婿
王羲之十六岁时,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,年方二八,十分漂亮。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子侄众多,个个才貌俱佳,派人上门挑选。
太尉郗鉴派管家到王府时看到东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,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。回来后跟太尉一说,太尉很高兴,说“真吾佳婿也”。
05
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
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,住在山阴。
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,他一觉醒来,看到此情景,忽然想起了正在剡(shan)地的戴安道。马上连夜乘船去戴家。
船行了一夜才到戴家门口,却不进去,又直接回山阴去啦。
有人就问是咋回事?
王子猷轻描淡写地说:乘兴而来,兴尽而归,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?
魏晋名士之风流,由此可见一斑。
明万历辛卯年间,出了一桩轰动民间的“婆奸媳”公案,整个案情,不但荒唐,而且蹊跷,更加悲剧。
话说,在南直隶苏州府阊门(今苏州古城之西门)外,有户人家4口人,分别是公公婆婆与儿子儿媳。
儿子精明能干,常年在外经商,家中殷实富裕;儿媳贤惠,孝敬公婆,悉心周到。可以说,是一个羡煞旁人的幸福家庭。
然而,不知婆婆出于什么心理,居然怀疑儿媳与自己的老伴有。于是,婆婆便萌生试探儿媳之念,居然脑洞大开,忽生一荒唐“妙计”。
▲明代女子画像
一天深夜,婆婆穿上老伴的衣帽,偷偷潜入儿媳房间,掀开床帐,揭开锦被,钻入被中,抱住儿媳,想要试探儿媳反应。
谁知,儿媳反抗异常激烈,迅速挣脱婆婆怀抱,并一怒之下用双手抓了过去,正好抓在了黑暗中的婆婆脸上,但婆婆也趁机“负痛,始去”。
虽然,儿媳追之不及,但也借着月光看到了“贼人”的背影,一身公公的着装,不是“公公”又是何人。
正所谓:“家丑不可外扬”。次日清早,儿媳满怀委屈,想找婆婆诉说一二,却发现婆婆侧卧床上,并说自己身体不舒服,想要休息一下,别来打扰自己。
遭此侮辱,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,儿媳的心情非常的糟糕,便一怒之下回到了娘家,眼泪汪汪地向父母哭诉了“公公”的禽兽行为,并说自己还抓破了公公的脸。
父亲听后,当即气势汹汹地前去找亲家公理论。可是,当父亲看亲家公时,却发现亲家公脸上并无任何伤痕。
▲明代官员断案图
见此,父亲心中的怒火一下就熄灭了,以为是女儿在公婆家中受了委屈,这才对自己撒谎,想让自己替她出头,便不好解释太多,闲聊两句后,就又回去了,并责怪女儿无端损坏长辈名声,女儿则更感委屈。
在公婆家被“公公”欺负,回家想讨个理,反被父亲责怪。于是,女儿就想不通了,羞愤之下,寻来三尺白绫,悬梁自尽。
虽然,父亲也很懊悔,但女儿死也,也只能报官,并将女儿前言向官老爷复述一遍。
人命关天,官老爷也不敢懈怠,立即派衙役将公公抓来,但公公死活不承认自己欺负儿媳,并昂起脸来让仵作查验。结果,并未发现任何伤痕。
正当官老爷犯难之时,突然有围观的街坊站出来说,曾恍惚看到婆婆的脸上有抓痕。
很快,婆婆也被带上公堂,心知无法隐瞒,只好如实招供。
随后,这桩荒谬而又离奇的“婆奸媳”公案便传遍了苏州府,并掀起了一股热议“婆媳关系”的浪潮。
自此,原本幸福的家庭,只因婆婆的荒唐行为,却被推进了悲剧的深渊。
▲冯梦龙与《古今谭概》
其实,细思之下,就算婆婆做下了荒唐之下,但也有许多机会是完全可以这样的悲剧避免发生,只可惜都两家人给错失了。
虽说,自古以来,婆媳关系都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关键基石,但动摇这份基石的主要因素却是“信任的缺失”与“交流的匮乏”。毕竟,交流才能加深感情与增进了解,而感情和了解又是信任的基础。所以,婆媳关系看似很难,实则却可以化难为简,只需做到“信任与交流”便可。
备注:此来来源明·冯梦龙的《古今谭概》。
图片来源网络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所谓战死的乌克兰女兵遗体被撂在一起,并不是。
第一,照片是伪造。
所谓的乌克兰女兵被扒了衣服的照片,实际上来自于2020年的一则新闻。
这则俄罗斯新闻,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旗下的“阿尔法”特种部队,在俄乌边境击毙了一个身穿俄罗斯军服的者。
当时一共有3个人,俄军击毙其中一个人。此人身份不明,怀疑是乌克兰人,有可能是侦察渗透分子。
这个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为男性,当时俄罗斯媒体拍了不少照片。
至于脱死去敌人的衣服,是俄军常见的做法,一是防止他们身上还携带什么诡雷之类爆炸性武器,二是对敌人进行羞辱。
所以,这个照片压根不是什么乌克兰女兵被击毙后服的照片。
第二,乌克兰女兵战死数量有限。
虽然乌克兰女兵有5万人,其中3万人是在前线,但基本在二线或者三线,并不在最前线。
在一线只有大约5000名乌克兰女性医护人员,她们也是受到国际法保护的,是非战斗人员。
而且所谓的一线,也是最前线的后方,并不是真正在火线上。
俄乌战争开始9个月,乌克兰损失近万民男性军人 ,但女兵仅有101人战死。她们战死的地点大多是在二线,死于炮击、地雷之类。
第三,俄罗斯媒体禁止报道打死乌克兰女兵。
其即便如此,毕竟是有部分乌克兰女兵战死的,但俄罗斯媒体基本不报道。
俄罗斯和乌克兰文化接近,也是非常大男子主义,并不认为打死女人是什么光彩的事情。
大家看过电影《无畏上将高尔察克》吗?和红军混战中,红军重机无意中击毙了一个女护士。
当时红军重机枪一度停止射击,机和手都因为打死了一个女人而震惊。
俄罗斯媒体不报道打死乌克兰女兵,一是唯恐世界抨击,二是唯恐俄罗斯老百姓也不满意。
所以,就算真的有乌克兰女兵被打死了,横尸荒野,俄罗斯媒体也不会报道,乌克兰媒体更是不可能去拍遗体照片。
只是,就算乌克兰女兵战死人数不多,也是非常悲惨的事情。
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》中,准尉是这么说:这些牺牲的姑娘们,本来每个人都会成为母亲,生一大堆孩子,她们的孩子也会生孩子,会有其乐融融的一个大家族。现在一发子弹,就毁掉了所有的一切。
若说那部电影让人爱到骨子里,当属抗战大片《血战台儿庄》。虽说这是一部拍摄于30多年的影片,今天依旧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。
该片再现了自抗战对日作战取得的最大胜利:台儿庄大捷。展现了中人保家卫国、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,成功塑造了李宗仁、张自忠、庞炳勋、王铭章、池城峰等一大批英雄的形象,让后人切身感受到什么叫。
在临沂保卫战中,待罪之身张自忠将军和他的59军,以一天一夜的神速增援临沂,在日军第五师团背侧发起猛攻,正面庞炳勋部队也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发起反击,将日军打到莒县等待救援,临沂之战取得胜利,这场战役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契机。藤县战斗是矶谷师团发起,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中,守军师长王铭章视死如归,率领川军拼死抵抗,誓死不后退一步,在没有等到增援的情况下,王铭章将军壮烈殉国,藤县失守。在三天的战斗中,川军伤亡惨烈,日军也是损兵折将。
最为激烈当属台儿庄战斗,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大举进攻,中人是顽强抵抗,双方在庄内展开了争夺,当日军已经占领了全庄的三分之二时,南关一带的守军仍至死不退。当日军进攻台儿庄西北角时,守军31师师长池峰城组织敢死队,与日军肉搏。当时,为了鼓舞士气,当时孙连仲将军给每个敢死队员发两块大洋,敢死队员都把大洋丢到地上说:我们命都不要了,要大洋又有何用,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。这次夜袭让日本尝到了中人大刀威猛。
由于伤亡惨重,孙连仲像总指挥李宗仁求援。李宗仁回答是:无兵可派,如果前方人打光了,你孙连仲令人冲上去,你孙连仲的人打光了,我李宗仁带人上去,总之,不许后退一步。为了表示与台儿庄共存亡,孙连仲命人炸掉唯一退路_城南的浮桥。
正是西北军在台儿庄殊死抵抗,为围歼矶谷师团赢得宝贵的时间。李宗仁抓住战机,指挥其他完成对日军的保卫,随后下命令全线反击,日军被打的溃不成军,矶谷率残部侥幸逃脱。
该片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台儿庄战役,让我们了解了这段真实的战事。台儿庄战役历时一个月,约29万人参战,日军约5万人参战,最终伤亡5万余人,日军伤亡2万人。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,对日作战取得的最大胜利,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
据说,当时领导人蒋经国亲自带领宋美龄等国民党要员观看《血战台儿庄》,看罢说了一句:该片没有抹黑我父亲。更有李宗仁的儿子不远万里从美国回来,专程观看此片。由此可知这部影片的影响力。
虽然过去30多年,《血战台儿庄》在拍摄大片中,仍然堪称经典,至今看起来还会让人心潮澎湃。